中国怎样由花卉大国迈向花卉强国
- 2010-09-02
- 消息来源:天升我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给花卉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可以推动国内花卉市场,而且也将助推中国花卉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对于中国的花卉公司来说,在此之前,尚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奥运商机
据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的目标,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绿荫覆盖、花团锦簇、特色突出、环境宜人”。其中“绿荫覆盖”是指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3平方米。
初步估计,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北京的比赛场馆及附近街道及广场上至少要摆放8000万~1亿盆左右的盆花,有近千个奖项需要使用至少6000束颁奖用花。
据园林专家介绍,北京启动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北京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研究”,专家将对奥运花卉进行“海选”,通过引进、收集、选择、驯化、杂交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具有北京特色的、适合奥运期间应用的、观赏效果好的各类花卉5~10个。
专家称,由于气候和以往生产习惯等原因,北京夏季可用于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花卉品种较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2008年奥运用花的需要。因此选择适合北京地区种植、耐高温、高湿的优质花卉较有难度。
据了解,奥运期间花卉的主打品种,基本上是月季花、四季秋海棠、金光菊、波斯菊等既为人们所熟知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通过一些科技培育,它们的花期更长,并且从3月到10月各个阶段都有花种盛开。
以菊花为例,南京农业大学花卉育种课题组经过两年研究,培育出的夏天也能盛开的“奥运火炬”、“奥运女神”等20多个品种的奥运系列菊花,也将亮相北京奥运会。
北京市花木公司总工程师于学斌表示,该公司以往的生产规模每年大概在200万盆左右。在奥运期间,生产规模预计会提高到500万~1000万盆,商机巨大。
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花卉消费仍然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空间。
奥运年巨大的花卉市场需求,不仅给花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且也将推动花卉行业自身不断寻求创新。全国各地的企业都跃跃欲试,争取在奥运“大花坛”上一展风姿。
现在,国内的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花卉产业建设。
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花卉实业总公司已经开始兴建的占地1200亩、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的花卉基地,计划为奥运会供给1000万盆鲜花。
在宁夏,银川市计划到2008年7月以前,在该市兴庆区建成设施花卉温棚5万间,建成5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6个,并建成一个集花卉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花卉交易市场、基本形成花卉产业体系。
如何迈向花卉强国
“养花种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新兴产业。从花卉栽培、销售、品种研发到市场调研,已逐步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4.7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鲜花销售量38亿支,盆花8.1亿盆;全国有花卉生产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据了解,云南省花卉产业作为全国冠军,2007年种植面积36.6万亩,产值84亿元,“云花”在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出口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额达8500万美元。
目前我国花卉产业正在稳步发展,花卉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海南的花卉业已经逐步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近年来,我国花卉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明显得到重视,由过去的引进繁育转变为引育结合,优质种苗供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花卉业出现一个显著特点,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花卉内需和出口同步增长,花卉行业开始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的花卉种植国,但远非花卉强国。
虽然我国花卉生产面积、产量几乎占世界之首,但人均消费量却相当低,导致我们的花卉价格一路走低。应该说低价消费是阻碍国内花卉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口创汇之路。而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竞争主要靠价格,其次才是质量,低价格竞争势必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
其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过少。花卉的产业化进程在我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还相对缓慢,由于一些地区没有组织,没人牵头,常常会出现花农用车自己进城卖花的个体行为,而且好坏皆有,良莠不齐,这样,使得地区性的花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地区性花卉品牌标志很难形成。
? 原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俊凤表示,我国花卉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宏观指导乏力,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投入不能适应生产和消费需求,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后劲;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导致产品不对路、市场定位不准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花卉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引导消费促生产的观念和机制尚未形成。
农林专家们认为,当前,发展和壮大我国花卉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实现产业升级,要大力开展品种培育和改良工作,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栽培设施的系列化与标准化;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发展特色花卉经济;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花卉营销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突出信息服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花卉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花卉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将花卉业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范畴中去思考和定位。
一项新探索:花卉合作社
目前,我国的花卉从业者中农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且生产组织形式散而乱,低水平重复生产,缺少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和具体规划,导致花卉质量整体提升不快。
业内专家认为,国外花卉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不失为我国花卉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目前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在云南和上海,花卉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了解,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种苗、栽种技术并组织销售等服务。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以单一种植品种者居多。该合作社依托大的公司,会员主要采用公司的种苗,通过技术服务,生产达标后将由大的公司销售,避免了随机性和盲目性,更有利于成员间的团结,利益共享。
目前,我国的花卉专业合作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大公司,以种植大户为核心来带动农户;另一种是家族制,在云南较多见,由家族中一人负责合作社经营,带有很强的血缘关系。
这两种经营方式,共同特点是分散种植,统一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乃至出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出现滞销,种植大户肯定以自己利益为先,先出售自己的产品。专家表示,现有的两种合作社模式均不适应花卉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应尝试通过协会协调分别成立单一产品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进行品种分配、制定生产规划、提升质量,通过拍卖销售来逐渐垄断市场价格,农民整体种植技术的提升和发展意识的提高将会从根本上加快我国花卉业的前进步伐。
奥运商机
据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的目标,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绿荫覆盖、花团锦簇、特色突出、环境宜人”。其中“绿荫覆盖”是指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3平方米。
初步估计,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北京的比赛场馆及附近街道及广场上至少要摆放8000万~1亿盆左右的盆花,有近千个奖项需要使用至少6000束颁奖用花。
据园林专家介绍,北京启动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北京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技术研究”,专家将对奥运花卉进行“海选”,通过引进、收集、选择、驯化、杂交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具有北京特色的、适合奥运期间应用的、观赏效果好的各类花卉5~10个。
专家称,由于气候和以往生产习惯等原因,北京夏季可用于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花卉品种较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2008年奥运用花的需要。因此选择适合北京地区种植、耐高温、高湿的优质花卉较有难度。
据了解,奥运期间花卉的主打品种,基本上是月季花、四季秋海棠、金光菊、波斯菊等既为人们所熟知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通过一些科技培育,它们的花期更长,并且从3月到10月各个阶段都有花种盛开。
以菊花为例,南京农业大学花卉育种课题组经过两年研究,培育出的夏天也能盛开的“奥运火炬”、“奥运女神”等20多个品种的奥运系列菊花,也将亮相北京奥运会。
北京市花木公司总工程师于学斌表示,该公司以往的生产规模每年大概在200万盆左右。在奥运期间,生产规模预计会提高到500万~1000万盆,商机巨大。
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量每年将以20%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花卉消费仍然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市场空间。
奥运年巨大的花卉市场需求,不仅给花卉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而且也将推动花卉行业自身不断寻求创新。全国各地的企业都跃跃欲试,争取在奥运“大花坛”上一展风姿。
现在,国内的一些地方也开始重视花卉产业建设。
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花卉实业总公司已经开始兴建的占地1200亩、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的花卉基地,计划为奥运会供给1000万盆鲜花。
在宁夏,银川市计划到2008年7月以前,在该市兴庆区建成设施花卉温棚5万间,建成5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6个,并建成一个集花卉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花卉交易市场、基本形成花卉产业体系。
如何迈向花卉强国
“养花种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新兴产业。从花卉栽培、销售、品种研发到市场调研,已逐步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4.7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鲜花销售量38亿支,盆花8.1亿盆;全国有花卉生产企业2万多个,花卉批发市场2000多个,从业人员145万人。
据了解,云南省花卉产业作为全国冠军,2007年种植面积36.6万亩,产值84亿元,“云花”在国内7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并出口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额达8500万美元。
目前我国花卉产业正在稳步发展,花卉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海南的花卉业已经逐步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近年来,我国花卉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花卉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明显得到重视,由过去的引进繁育转变为引育结合,优质种苗供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花卉业出现一个显著特点,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花卉内需和出口同步增长,花卉行业开始重视科技和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的花卉种植国,但远非花卉强国。
虽然我国花卉生产面积、产量几乎占世界之首,但人均消费量却相当低,导致我们的花卉价格一路走低。应该说低价消费是阻碍国内花卉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正因为如此,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口创汇之路。而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竞争主要靠价格,其次才是质量,低价格竞争势必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
其次,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过少。花卉的产业化进程在我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还相对缓慢,由于一些地区没有组织,没人牵头,常常会出现花农用车自己进城卖花的个体行为,而且好坏皆有,良莠不齐,这样,使得地区性的花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地区性花卉品牌标志很难形成。
? 原中国花卉协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俊凤表示,我国花卉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宏观指导乏力,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投入不能适应生产和消费需求,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后劲;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导致产品不对路、市场定位不准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花卉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引导消费促生产的观念和机制尚未形成。
农林专家们认为,当前,发展和壮大我国花卉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实现产业升级,要大力开展品种培育和改良工作,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栽培设施的系列化与标准化;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发展特色花卉经济;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花卉营销体系,加强行业管理,突出信息服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花卉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花卉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将花卉业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范畴中去思考和定位。
一项新探索:花卉合作社
目前,我国的花卉从业者中农民占了很大的比例,且生产组织形式散而乱,低水平重复生产,缺少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和具体规划,导致花卉质量整体提升不快。
业内专家认为,国外花卉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不失为我国花卉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目前我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在云南和上海,花卉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了解,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种苗、栽种技术并组织销售等服务。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以单一种植品种者居多。该合作社依托大的公司,会员主要采用公司的种苗,通过技术服务,生产达标后将由大的公司销售,避免了随机性和盲目性,更有利于成员间的团结,利益共享。
目前,我国的花卉专业合作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大公司,以种植大户为核心来带动农户;另一种是家族制,在云南较多见,由家族中一人负责合作社经营,带有很强的血缘关系。
这两种经营方式,共同特点是分散种植,统一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销售乃至出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出现滞销,种植大户肯定以自己利益为先,先出售自己的产品。专家表示,现有的两种合作社模式均不适应花卉产业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应尝试通过协会协调分别成立单一产品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进行品种分配、制定生产规划、提升质量,通过拍卖销售来逐渐垄断市场价格,农民整体种植技术的提升和发展意识的提高将会从根本上加快我国花卉业的前进步伐。
- 标签:
- 中国 花卉
已有 559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