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牡丹地方经济亮点 产业步子要迈得再大些
- 2010-09-05
- 消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牡丹花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诗句。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并且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如今,牡丹作为一种地理标志产品,更是有了经济的内涵。
牡丹经济作为洛阳、菏泽的支柱产业带动了花卉、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最大亮点。4月这个牡丹季,正是花事纷繁。
菏泽:牡丹产业化仍是“花期可待”
“云想衣裳花想容”,在2009年4月16日开幕的山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辉映下,菏泽牡丹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聚焦点,国色天香的姿容越发显得风华绝代,神态越发雍容华贵,步子迈得越发意气风发。一旦立于菏泽牡丹产业的门槛之前,拂去菏泽牡丹身上笼罩着的层层光晕,再把它拉回到经济学的领域,作为一道经济学命题来探讨论证,却发现又远非优美的形容词和简单的加减乘除法可以解释清楚。
花开无招:遇不到合适的公司
牡丹产业化是一个久提却弥新的说法。最近,菏泽市牡丹区提出依靠规划“抬”花、产业“壮”花、科技“兴”花、品牌“扬”花的“四轮驱动”说,所谓的产业“壮”花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标准化组织模式,也算是比较正式地把牡丹产业化问题具体列为书面文字记载。
牡丹产业是提升菏泽地区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全力发展牡丹产业是切合菏泽实际的,但是如何在当前背景下来具体考量牡丹产业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菏泽市牡丹产业协会会长李志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由于‘公司+市场+农户’的牡丹产业营销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公司与市场这一链条时常失灵,造成花农种植的牡丹大量堆积;有的牡丹种植承包商在计算预计效益之后,发现要大亏本,索性弃牡丹不顾,留下一副烂摊子,另谋他路了。”他认为这是菏泽牡丹产业在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标准化组织模式的过程中过于理想化所引发的问题。在这些组织模式运转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遇不到合适的(实力强大)公司帮助花农与市场联姻,把我们菏泽的牡丹从使用价值转换为价值”,他感叹道。
花落无音:希望政府可以给指个大路
山东菏泽市牡丹区洪文花木种植基地总经理李洪文告诉本报记者,洪文花木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市场+农户”的组织模式,作为为农户和市场牵线搭桥的公司方,他们也很苦恼,由于公司规模资金有限,采取的营销方式“无非也就是找找熟人,在网站上打打小广告什么的,除了开展国际牡丹花会这会儿,效益时好时坏,有时候仅供糊口。”
在切实推进菏泽牡丹产业国际化方面,政府无疑有更多的路需要去走。“真希望政府可以给指个大路,以后到牡丹销售的淡季就不用愁找不到买牡丹的人了。”谈起洪文花木种植基地未来的发展前景时,李洪文又叹了一口气。
花期可待:
牡丹产业化的步子迈得再大些
菏泽人爱牡丹、种牡丹,牡丹产业经济却一直未发展起来,当地经济总体发展陷入这样一种怪局,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李志强指出,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的确是牡丹以花为媒促进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但是为了给菏泽一个更加锦绣的前程,菏泽牡丹理应走产业化生产、田间生产、公司运作、一场一体化的路子,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加销一条龙的农工商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为此,进行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支撑,现在的温控催花、不凋花、鲜切花等科研技术菏泽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近年来菏泽牡丹产业在政府政策因势利导、协会组织协调的过程中,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基于菏泽牡丹产业要真正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还不现实的现状来看,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不但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指挥,政府鼎力支持这双有力的大手也不能松懈,要牢牢抓住不放。政府如果想切实把牡丹产业做强做大,就不得不依赖于每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所取得的旅游效应和贸易投资成效,在扶持牡丹产业化发展上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延长牡丹产业链、加强牡丹深加工产品以及其他牡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下大力气,打响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实现牡丹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应该把步子迈得再大些,我们才有突破。”李志强说。
- 标签:
- 菏泽 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