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

    • 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 涤荡历史尘埃增添新景

    • 2007-10-11
          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涤荡了历史尘埃,增添了新景色,用南京人的话讲,“更具震撼力了”

        “这是一项没有太多直接经济回报的工程,但它给南京带来的自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   

        中山陵园对南京城的意义不一般,既是外地人游览南京的首选地,也是本地人休闲的主场所。而它在南京城内的相对位置也在移动,随着城市日益扩大,从前属于城郊的中山陵园,如今成了黄金地段的“城中山林”。 

        这个南京标志性风景区,并没有躺在既有资源上沉睡。近两年来,中山陵园大刀阔斧地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涤荡了历史尘埃,增添了新景色,用南京人的话讲,“更具震撼力了”。而这,也是“文化南京、生态南京”建设的重头戏。    

        回归绿色——   

        拆建还林,消除不和谐因素
         
        中山陵园景区内除了闻名中外的中山陵外,明孝陵、灵谷寺、紫霞湖、三绝碑等名胜古迹更昭示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神韵。而且中山陵园还是南京的“绿肺”,据测算,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中山陵园景区内几十年来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景区内部分土地被蚕食,违章搭建屡禁不止,不仅时常出现脏乱差现象,也破坏了景区的生态功能,使“绿肺”蒙尘。   

        让景区彻底回归绿色,成为中山陵园环境整治的首要宗旨。整治工程于2004年3月启动,重点是景区外缘,范围为紫金山周边约16.3平方公里的面积。“要少搞建筑,尽量压缩建筑体量,多种树木,保持自然景观。自然总是美的。”这句话,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整治工程现场反复强调。   

        一期、二期工程共搬迁农(居)民近4000户,企业数十家。搬迁后腾出的地方,一概建绿。通过拆建还林、退耕还林、荒地补绿,景区内不和谐因素基本绝迹。如今,整治工程二期已经基本完成,林荫蔽日、溪水淙淙的景象,在中山陵园内处处可见,“显山、露水、现城”的目标基本实现。据中山陵园管理局宣传教育处处长廖锦汉介绍,到2008年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后,共计可以新增绿地7000余亩,景区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70%增加到80%以上。   

        中山陵园的拆迁,比一般拆迁难度更大。此次整治,是中山陵1926年建陵以来规模、力度最大的一次,自然面临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难题。景区内很多居民是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农民,甚至祖上就是守陵人,还有不少困难户靠出租违建窝棚维持生计。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搬迁,并免除其后顾之忧,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整治过程中,南京坚持依法拆迁和有情拆迁“双管齐下”。对景区内个别“钉子户”,拆迁人员耐心解释,依法按程序进行,为拆迁后将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和困难户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南京建设了近1万套经济适用房供中山陵园拆迁户选择,仅玄武区就拿出了2000多个岗位供拆迁户选择。

        70多岁的茆秀英,原来和一儿一女挤在中山陵园辖区内一处破旧的平房里。这次拆迁,根据政策,她分到了百水家园两套经济适用房、一套置换房,解决了全家的住房问题,老人家甭提多高兴了。   

        完善功能——  

        建八大公园,市民游客各取所需   

        中山陵园景区内刚刚建好的琵琶湖公园占地60多亩,漫步在公园明城墙下的木栈道上,山水城林尽收眼底,湖边垂钓的人们悠然自得,夕照轩、如意亭、听雨廊里不少市民在自娱自乐。而不久以前,琵琶湖公园还是个破败的水塘。76岁的李清住在城墙外,如今,每天穿过城墙下的小门到琵琶湖内散步,他的观察很细致:“这里真成了我们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新栽的树基本都成活了,水也清了。”   

        每逢节假日,南京人都喜欢到紫金山上转转,呼吸新鲜空气。中山陵园对南京人的意义,可不是中山陵、明孝陵几个著名景点每年吸引国内外大批游人那么简单。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南京640万居民的人居环境改善。游客短期只是来此旅游,市民可是时常来此休闲,用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的话来说,“中山陵园一定要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   

        注重彰显特色、完善功能,南京投巨资在中山陵园景区内建设八大公园,除了已建好的琵琶湖公园、梅花谷公园、中山门入口公园,未来两年还将建成博爱园、天地科学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下马坊公园、王家湾民俗风情园5个公园,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在上下山的路上,不少地方在修人行走道。今后,喜欢周末徒步上山的南京市民,不必再担心被过往汽车刮到,休闲将更加安全自在。此次环境整治,从细节入手,路口指示牌、休息长椅、垃圾箱等基本服务设施都得到了完善。 

        据介绍,中山陵园环境整治,南京投入了40亿元,计划用几年时间,让中山陵园换新景。“这是一项没有太多直接经济回报的工程,但它给南京带来的自然、人文价值不可估量。”市长蒋宏坤说。   

        整合文化——  

        挖掘历史文脉,保持发展后劲   

        中山陵园还是一座文化园。在环境整治和建设过程中,南京以强化内涵、传承历史为原则,努力挖掘历史文脉,恢复景区的历史光辉。   

        陵园景区内有多处帝王陵墓,但因年代久远,许多已黯然失色,有的甚至只剩下部分遗址。这次环境综合整治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恢复这些古迹往昔的风采。   

        今年春季在梅花节上大放异彩的“天下第一梅山”——梅花谷公园,就是融合历史典故建成的。新的梅花谷公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13亩增加到1533亩,梅花也由1.5万株增加到3.5万株,共有300多个品种。设计人员收集了梅花谷文化遗迹的图片、资料、典故、诗词等历史材料,设计了梅花妆韵、台想昭明、燕雀山庄等景点。南朝离宫商飚馆遗址商飚别馆曾是古金陵48景之一,这次也在梅花谷公园的建设中重现于世人眼前。因为民间有“迁三山,填朱雀”的传说,中山陵园管理局去年还在梅花谷景区新开掘了面积约80亩的人工湖,定名“燕雀湖”。   

        “园林是母体,文物是灵魂。”廖锦汉这样定义保护文物和景区建设的关联。整个中山陵风景区拥有各类文物2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其中就包括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孝陵。   

        此次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也为明孝陵景区资源的整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山陵园充分认识到,对于此类景区,保护原状最重要。今年2月底,明孝陵内翁仲路实行“禁车令”——永久步行管理,以减少对古建筑和地宫的破坏,“五一”前这里又重新铺上了青石板路,以努力复原600年前的历史面貌。目前,下马坊公园也在规划设计中。整合后的明孝陵景区将恢复“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石像路—翁仲路—宝城宝顶”全长2.65公里的神道,景区内文物都进行了修缮,三条当年的御河也进行了整治,明孝陵景区将更加真实、完整。 

      &nbs
    已有 552 次浏览
    • 关于我们 | 营业执照
    • Copyright© 2008-2016 ,佛山市陈村花卉世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手机:18029327647 电话:0757-23832892 传真:0757-23334883 QQ:1214217437 邮箱:flowerworld@126.com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佛山网络警察报警平台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佛山市公安局公共信息安网监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