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难题制约行业发展 云南花卉产业等待升级
- 2007-10-11
云南省嵩明县阿子营乡的花农周永福这些天满脸愁容:由于市场的变化,他种的20亩百合花一下子从“摇钱树”变成了“苦菜花”,今年一年的辛苦可能要付诸东流。
周永福去年承包了5亩土地专门种植百合花,经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去年他挣了五六万元,心里着实高兴。于是,今年他和亲戚借钱后将花卉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0亩,本应期待着更大的收获,但从今年6月中旬以来花卉价格急跌,目前10枝1扎的百合售价只有10多元钱,而这扎花的种球成本就要30元,这还不算投工、投劳、大棚、农药的费用,等到八九月份集中上市时,以高峰期每天20多万枝的出花量计算,“花贱如草”的行情势必会让他赔个“底朝天”。
盲目跟风带来“卖难”尴尬
周永福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了解,以前数十元一把的“俏百合”如今已风光不再;在昆明的鲜花市场上,4个花头以上、每把两支的百合5元左右就能买到。而仅阿子营一个乡的百合切花产量如今就已超过了历年整个云南省百合市场的保有量,看来百合“烂市”已不可避免,花价低迷自然不言而喻。
据阿子营乡副乡长杨潮流介绍,由于2003年花市行情好,1亩百合利润达到1万元左右,这让当地很多希望致富的农户不惜以借债、贷款的方式加入到百合种植大军中,种植面积也由去年的1300多亩迅速增加至今年的5000亩。可以说,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烂市”的状况。
有分析人士认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云南花卉产业自1994年以来就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其鲜切花的生产规模及产量更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如今,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正是给云南的花卉产业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有着10年光辉历史的云南花卉业必须尝试“第二次飞跃”,而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和葵说,高档花卉种植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需要投资者理性的分析。盲目跟风,不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还会破坏与之相关的市场秩序。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可以说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导向、一哄而上致使农产品出现周期性“卖难”尴尬的实例。由此可见,云南花卉业急需建立有效的花卉市场预警机制。
与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形成鲜明反差,花卉大国荷兰的花卉生产、销售、科研、推广、培训、相关设备等各个环节,一般都是由独立的专门公司承担,由行业协会协调衔接。一般情况下,生产者不参与销售,销售者不直接从事生产,种花的不繁殖种苗,繁殖种苗的不生产花卉,分工极其明确,这既有利于花卉业主集中精力从事单项工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率,又有利于花卉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由于荷兰建立了发达的拍卖、批发、零售体系,特别是拍卖市场的高速运转,使花卉市场需求稳定,产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生产者、销售者不必采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来避免市场风险,生产者只关心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达到顶峰。
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唐开学指出,花卉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要研究怎样把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花卉生产不能将就凑合,更不能盲目跟风。他建议花卉产业应该全面运行适合国情的“公司+花农”生产销售模式。通过这种形式内联花农,外联市场,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生产品种和规模确定、新技术的传播以及产品营销,花农按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花卉生产。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经济结合体,共同求生存,谋发展。
资金瓶颈制约花卉生产模式升级
借鉴国外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一般而言,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是花卉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然而,云南的花卉产业却有80%是农户从自己的“责任田”上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小、品种杂多、种植分散,致使花卉品质不高,很难达到出口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云南不少花农和中小型企业希望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种出高质量的鲜花。但面对改造设施设备的巨大投资,很多花农都不得不望而却步,中小型花卉企业由于多是私营或民营企业,因此对于设施改造的巨大投入,也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云南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由于花卉设施不能抵押,因此花农也不能通过银行信贷得到资金。云南花卉产业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过渡,如果仍然要花农和中小型花卉企业以“滚雪球”的方式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然后再完成升级换代,势必推迟甚至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花卉生产模式,失去发展机遇。
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熊丽因此建议,采取台湾花卉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花卉产业联合会”的作用,由“花产联”统一规划,一片地区种植一种花卉,最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也能提高花卉品质。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只有斗南、玉溪等少数地区建立了“花产联”,斗南“花产联”吸收会员的基本条件是必须种植花卉15亩以上,而绝大多数的花农并没有加入“花产联”的意识,仍然分散零星、品种杂乱地种植低档花卉。所以不仅获利很少,而且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很低。
运输能力已成“云花”外销“瓶颈”
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及交易中心。斗南村“花产联”秘书长邓从军反映,斗南每公斤康乃馨收购价12元,出口到日本的到岸价就达到50元,他说:“到岸价高主要是因为航空运费高。”玉溪明珠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生产百合花,三分之二的花卉出口。公司负责人李一江说,目前花卉生产成本不高,但航空运费太高。百合花的航空运费占价格的30%到40%,康乃馨运费占价格的比例则更高。他说,同样的百合花,台湾由于运费低,出口到日本、加拿大每公斤售价仅10元,而云南百合的价格则高达30元,主要是运费把价格抬上去的。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东说:“昆明到日本只需5个多小时,而荷兰到日本需要10小时;从昆明到日本每公斤花卉运价3美元,而从荷兰到日本则只需要1.2美元左右。百合花出口到日本市场的到岸价如果达到每枝10元,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云南花卉在出口过程中,目前主要还是以航空运输为主,公路、铁路所占比重很小,由于航空运输线路少、成本高、途中周转多,不仅增加了花卉销售成本,而且花卉销售旺季有时会凸显运力不足的问题。加之鲜花运输要求货到后立即运输,专家和花卉企业都建议成立专业航空货运公司,为鲜花运输提供方便、快捷、低运费的服务。为此,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提出建议,在国家改革航空体制,实行航运和机场管理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的花卉运输公司,组合国内外航线,降低运输成本与价格,建立花卉外运绿色通道,在目标市场建立云南花卉销售网络。此外,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玉勇认为,降低花卉航空运费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即根据不同的花卉运输量来确定运价,运输量越大运价越低。
破解科研力量薄弱难题
云南花卉产业整体上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在花卉的培育生产等科研环节上却显得较为薄弱。据了解,云南全省390户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企业,很少有设有专门的花卉研究机构的。花卉生产企业中多是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花卉生产,有的小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也没有。由于花卉企业主要追求当前经济效益,因此科研投入少,科研力量薄弱,使得云南花卉产业亟须解决的新品种研发、良种选育、种植技术、专用肥料、病虫害防治等,都缺乏相应的科技人员攻关。
以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为例,在该中心从事科研工作的36名人员中,正高级职称仅1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10人。这些科技人员过去都是搞蔬菜研究的,搞花卉育种研究不过五六年时间,科技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都不适应花卉研究需要,需要到以色列、荷兰等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学习深造。但是他们没有这种更新知识的机会,只能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新知识。由于缺乏投入,花卉研究中心的研究设备很差,因此也只能从事一般的育种工作。
据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有关人士反映,在花卉的科研
周永福去年承包了5亩土地专门种植百合花,经过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去年他挣了五六万元,心里着实高兴。于是,今年他和亲戚借钱后将花卉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0亩,本应期待着更大的收获,但从今年6月中旬以来花卉价格急跌,目前10枝1扎的百合售价只有10多元钱,而这扎花的种球成本就要30元,这还不算投工、投劳、大棚、农药的费用,等到八九月份集中上市时,以高峰期每天20多万枝的出花量计算,“花贱如草”的行情势必会让他赔个“底朝天”。
盲目跟风带来“卖难”尴尬
周永福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了解,以前数十元一把的“俏百合”如今已风光不再;在昆明的鲜花市场上,4个花头以上、每把两支的百合5元左右就能买到。而仅阿子营一个乡的百合切花产量如今就已超过了历年整个云南省百合市场的保有量,看来百合“烂市”已不可避免,花价低迷自然不言而喻。
据阿子营乡副乡长杨潮流介绍,由于2003年花市行情好,1亩百合利润达到1万元左右,这让当地很多希望致富的农户不惜以借债、贷款的方式加入到百合种植大军中,种植面积也由去年的1300多亩迅速增加至今年的5000亩。可以说,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烂市”的状况。
有分析人士认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云南花卉产业自1994年以来就保持了30%的年均增长速度,其鲜切花的生产规模及产量更是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如今,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正是给云南的花卉产业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有着10年光辉历史的云南花卉业必须尝试“第二次飞跃”,而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阿子营乡的百合“烂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和葵说,高档花卉种植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需要投资者理性的分析。盲目跟风,不但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还会破坏与之相关的市场秩序。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可以说是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市场导向、一哄而上致使农产品出现周期性“卖难”尴尬的实例。由此可见,云南花卉业急需建立有效的花卉市场预警机制。
与阿子营乡百合“烂市”形成鲜明反差,花卉大国荷兰的花卉生产、销售、科研、推广、培训、相关设备等各个环节,一般都是由独立的专门公司承担,由行业协会协调衔接。一般情况下,生产者不参与销售,销售者不直接从事生产,种花的不繁殖种苗,繁殖种苗的不生产花卉,分工极其明确,这既有利于花卉业主集中精力从事单项工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率,又有利于花卉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由于荷兰建立了发达的拍卖、批发、零售体系,特别是拍卖市场的高速运转,使花卉市场需求稳定,产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生产者、销售者不必采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来避免市场风险,生产者只关心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达到顶峰。
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唐开学指出,花卉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要研究怎样把企业和农民联系起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花卉生产不能将就凑合,更不能盲目跟风。他建议花卉产业应该全面运行适合国情的“公司+花农”生产销售模式。通过这种形式内联花农,外联市场,公司负责市场调研、生产品种和规模确定、新技术的传播以及产品营销,花农按公司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花卉生产。公司与花农构成利益共沾、风险同担的经济结合体,共同求生存,谋发展。
资金瓶颈制约花卉生产模式升级
借鉴国外花卉产业的发展经验,一般而言,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是花卉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力保障。然而,云南的花卉产业却有80%是农户从自己的“责任田”上发展起来的,生产规模小、品种杂多、种植分散,致使花卉品质不高,很难达到出口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云南不少花农和中小型企业希望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种出高质量的鲜花。但面对改造设施设备的巨大投资,很多花农都不得不望而却步,中小型花卉企业由于多是私营或民营企业,因此对于设施改造的巨大投入,也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云南金融机构资金充裕,但由于花卉设施不能抵押,因此花农也不能通过银行信贷得到资金。云南花卉产业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过渡,如果仍然要花农和中小型花卉企业以“滚雪球”的方式完成资金原始积累,然后再完成升级换代,势必推迟甚至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花卉生产模式,失去发展机遇。
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熊丽因此建议,采取台湾花卉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花卉产业联合会”的作用,由“花产联”统一规划,一片地区种植一种花卉,最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也能提高花卉品质。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只有斗南、玉溪等少数地区建立了“花产联”,斗南“花产联”吸收会员的基本条件是必须种植花卉15亩以上,而绝大多数的花农并没有加入“花产联”的意识,仍然分散零星、品种杂乱地种植低档花卉。所以不仅获利很少,而且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很低。
运输能力已成“云花”外销“瓶颈”
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及交易中心。斗南村“花产联”秘书长邓从军反映,斗南每公斤康乃馨收购价12元,出口到日本的到岸价就达到50元,他说:“到岸价高主要是因为航空运费高。”玉溪明珠生物技术公司主要生产百合花,三分之二的花卉出口。公司负责人李一江说,目前花卉生产成本不高,但航空运费太高。百合花的航空运费占价格的30%到40%,康乃馨运费占价格的比例则更高。他说,同样的百合花,台湾由于运费低,出口到日本、加拿大每公斤售价仅10元,而云南百合的价格则高达30元,主要是运费把价格抬上去的。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东说:“昆明到日本只需5个多小时,而荷兰到日本需要10小时;从昆明到日本每公斤花卉运价3美元,而从荷兰到日本则只需要1.2美元左右。百合花出口到日本市场的到岸价如果达到每枝10元,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云南花卉在出口过程中,目前主要还是以航空运输为主,公路、铁路所占比重很小,由于航空运输线路少、成本高、途中周转多,不仅增加了花卉销售成本,而且花卉销售旺季有时会凸显运力不足的问题。加之鲜花运输要求货到后立即运输,专家和花卉企业都建议成立专业航空货运公司,为鲜花运输提供方便、快捷、低运费的服务。为此,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提出建议,在国家改革航空体制,实行航运和机场管理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的花卉运输公司,组合国内外航线,降低运输成本与价格,建立花卉外运绿色通道,在目标市场建立云南花卉销售网络。此外,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玉勇认为,降低花卉航空运费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即根据不同的花卉运输量来确定运价,运输量越大运价越低。
破解科研力量薄弱难题
云南花卉产业整体上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但在花卉的培育生产等科研环节上却显得较为薄弱。据了解,云南全省390户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企业,很少有设有专门的花卉研究机构的。花卉生产企业中多是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花卉生产,有的小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也没有。由于花卉企业主要追求当前经济效益,因此科研投入少,科研力量薄弱,使得云南花卉产业亟须解决的新品种研发、良种选育、种植技术、专用肥料、病虫害防治等,都缺乏相应的科技人员攻关。
以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为例,在该中心从事科研工作的36名人员中,正高级职称仅1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10人。这些科技人员过去都是搞蔬菜研究的,搞花卉育种研究不过五六年时间,科技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都不适应花卉研究需要,需要到以色列、荷兰等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学习深造。但是他们没有这种更新知识的机会,只能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新知识。由于缺乏投入,花卉研究中心的研究设备很差,因此也只能从事一般的育种工作。
据农科院园艺所花卉研究中心有关人士反映,在花卉的科研
- 标签:
- 系统
已有 427 次浏览